作文

守望年糕

传统文化,推荐

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第一粒稻种算起,宁波人与大米的缘分已经延续了七千多年。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大米最温暖的模样,莫过于一块块洁白如玉的年糕了。”糕”与”高”同音,年糕承载着“年年高“的美好祝愿,也串联起宁波人家的人情冷暖。

俗话说:“无年糕,不成年”。我的家乡,每年腊八一过,村里就热闹起来了。清晨,爷爷总是第一个起床, 将浸泡了十余日的晚粳米倒入石磨。石磨”吱呀吱呀”地转动,雪白的米粉簌簌落下,像一场温柔的雪。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,米香渐渐在空气中弥漫,这是唤醒我的最好闹钟。

我最爱看爷爷奶奶打年糕的场景。蒸熟的米粉团被倒入石白,爷爷抡起木杵,一下一下地搡捣,奶奶则灵巧地翻动着年糕团。木杵与年糕碰撞的”咚咚”声,像一首古老的歌谣。我总是他们不注意,偷偷揪下一小块塞进嘴里,软糯香甜在舌尖化开,是童年最关好的味道。年糕成型后,点红是最有趣的环节。我和弟弟端着红菜头汁,用筷子头蘸着,往年糕中央点上一朵小红花。案板上的年糕整整齐齐,像一群戴着红帽子的娃娃,可爱极了。

送年糕是我最期待的时刻。按照家乡惯例,我挎着竹篮,挨家挨户送去新年的祝福,这是我们对新的一年“年年高”的美好期许。王婆婆总会塞给我一把花生,张爷爷会回赠他特制的五彩年糕,李婶婶则一定会往我口袋里装几个橘子。竹篮里的年糕越来越少,口袋里的温暖却越来越多。

祭祖是年糕最重要的使命。各色祭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八仙桌上,年糕总是位居中央。爷爷领着我们一众小辈向天地和祖先行最诚挚的跪拜礼,香烟袅袅中,仿佛能看见先人们欣慰的笑容。祭拜完毕,厨房里又热闹起来了。 锅碗瓢盆的碰撞声,轻松欢快的嬉戏声,顺着高高烟囱一溜烟钻进了云层里,年糕青菜汤的清香,白蟹炒年糕的鲜美,红糖年糕的甜蜜…..交织成最温暖的年味。

如今,机器代替了石臼,超市里随时能买到年糕,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。每当想起爷爷奶奶打年糕的身影, 想起邻里间互赠年糕的温情,想起祭祖时年糕承载的截意,我才明白,年糕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种情感的寄托。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让我们慢下来,用心感受年糕的温度,守望这份传承千年的温情。让木杵的”咚咚”声继续在岁月中回响:让年糕的香气,永远飘荡在记忆深处。因为这一块小小的年糕,承载的不仅是年的味道,更是个民族的文化根脉。

一撇一捺总传情

传统文化,推荐

橘色夕漫过爷爷霜白的鬓角,在朱红宣纸上洇开碎金般的光斑。晚风踮着脚尖掠过案头,掀起半卷红纸,恰似抖落千年砚池的墨香–那是仓颜造字的灵韵,是王之曲水流觞的风雅,正从横竖徽捺间漫而出。

自爷爷初中聆听“笔墨载道”的国学讲座起,狼毫便成了他生命的延伸。从少年临帖时的青灯黄卷,到中年见缝插针的挥毫时光,而今纵使老花镜蒙着薄雾,布满老堇的指节仍稳稳托住笔杆。每一道颜抖的墨迹里,都藏着甲骨文的沧桑、汉隶的庄量、行草的飞扬,让千年文脉在方寸间生生不息。

暑气蒸腾的午后,蝉鸣在槐叶间煮沸。爷爷仍端坐如松,羊毫蘸饱宿墨,在蝉蜕般薄脆的宣纸上游走。我却如坐针毡,汗珠滚落宣纸晕开墨痕,像极了年少莽撞的心事。“不练了!”我将笔掼进青瓷笔洗,水花溅碎满纸星芒。

爷爷恍若未闻,笔尖悬停时墨滴垂落,在“永”字钩画上凝成一颗黑珍珠。斜阳穿过他微驼的脊梁,将砚台里的墨汁染成琥珀色,连空气中浮动的尘埃都裹着《兰亭序》的韵脚。那一刻,他与笔、纸、墨浑然一体,分明是文化长河里一座静默的灯塔,用毕生光阴守护着方块字的星河。

“接着。”爷爷忽然推来半幅楹联, ,“传华夏风骨续古今长基八个大字力透纸背。仿佛能听见商周青铜鼎上的铭文在低语;看见敦煌飞天的飘带在流转。他布满皱纹的手掌覆上我的手背:“这横搬捺,是祖先刻在龟甲上的星光,是救煌壁画里未干的色彩。”我重执狼毫时,笔尖触碰纸面的沙沙声,竟与爷爷的心跳声叠成同一韵律。

一撇一捺,一提一按,这不单是祖孙辈之间的传承,它更彰显着中华文化的传承。当我握紧这把“文化火炬”, 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温热的笔杆,更是五千年文明的脉搏。我们这代人要做的,便是让这族星火穿透时代迷,照亮更辽阔的远方。

此刻与爷爷对坐书案,砚池里的墨香与老茶的醇厚缠绵升腾。宣纸上的“永”字,像一株根系深扎华夏沃土的古树,新芽正穿透岁月的霜雪,向着云端舒展新枝。这大概就是传承录美的模样–不必惊天动地,只需在每个寻常晨昏,让文化的清泉静静漫过生命的河床。

悠悠茶香

传统文化

春日的茶园,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铺展开来。远处山峦青黛含烟,朦胧而诗意;近处茶树层层叠叠,嫩绿新芽在暖阳轻抚下,闪烁着细碎的光芒,那是春的馈赠,更是传承的希望。
爷爷常挂在嘴边的话,我一直记得:我们家这片茶园,已经承载着三代人的心血。每年清明前,茶园里便热闹起来,我也会加入爷爷的“抢收大部队”。清晨的露珠还未散去,我们就背着竹篓上山了。爷爷总是一边采茶,边给我讲他小时候跟着太爷爷学采茶的故事。他说,采茶要”一心二叶”,手法要轻柔,就像对待婴儿一样。

最令我难以忘怀的,是爷爷手工炒茶的场景。农家小院里,一口大铁锅稳稳架在土灶之上,柴火熊熊燃烧,噼里啪啦地响着。爷爷专注地站在锅边,双手不停在滚烫的锅中翻炒茶叶。蒸腾的热气模糊了视线,昏黄的灯光摇曳闪烁,映照出他脸上深深的皱纹,那是岁月的痕迹,也是传承的勋章。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他却全然不顾,眼中只有锅中不断翻滚的茶叶,仿佛是他守护传统技艺的战场。

隔壁邻居家机器制茶的轰鸣声不时传来,我满心疑惑,忍不住问爷爷:“为什么不买台机器呢?又快又省力。”爷爷停下手中的活,擦了擦汗,意味深长地说:“孩子,茶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,手工炒茶更是一门代代相传的技艺。机器再先进,也替代不了人对火候的精准把握。你瞧,茶叶和茶梗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,只有靠这双手,才能让每一片茶叶都散发出最纯正的茶香。”茶叶在锅中翻滚,发出“沙沙” 的声响,宛如千年的时光在诉说,讲述着茶文化的源远流长。那一刻,我望着爷爷的手,突然懂得,这双手传承的不只是炒茶的技法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。

夕阳西下,余晖洒落在小院,最后一锅茶叶炒制完成。爷爷小心翼翼地将茶叶摊开晾凉,刹那间, 浓郁的茶香弥漫整个小院。我深吸一口气,那香气里,有春天的清新,更有岁月沉淀的厚重。远处山峦被镀上一层金边,茶园在暮色中静谧安然,仿佛也在守护着这份传承。

看着爷爷奶奶疲惫却满足的笑容,我深刻领悟到,传承,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中延续。如同这悠悠茶香,历经岁月的磨砺,愈发醇厚悠长。在这个机器轰鸣、追求效率的时代,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用真心去守护,用双手去传承。那不仅仅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个民族的根脉与灵魂。

微风轻拂,悠悠茶香袅袅飘散,其中裹挟着岁月的醇厚,那是千百年茶文化传承的气息,在空气中缓缓流淌、蔓延。

糯香缱绻守团圆

传统文化

三江口的晨雾漫过青石码头时,糯米的醇香便在宁波人家的灶台上苏醒。汤圆在沸水中轻舞,那圆润莹白恰似揉碎的月光,将团圆的期盼、传承的温度,熬煮成岁月里最绵长的诗行。

老辈人常说:“冬至大如年,一碗汤圆暖心田。”每至寒冬,搓汤圆便是家乡最温暖的仪式。外婆总在冬至前三天便开始筹备,将饱满的糯米浸入清水,任时光浸透每一粒米的肌理。 晨光初露,石磨在吱呀声中苏醒,雪白的米浆顺着磨盘蜿蜒而下,清甜的米香裹着晨雾,氤氲了整个庭院。我最爱蹲在竹筛旁,看外婆用粗布兜起米浆,压上青石板,待水分沥干,糯米粉便化作最温柔的模样,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。

揉粉是门精妙的手艺。外婆将温水缓缓洒入糯米粉,双手如春风拂过湖面,轻柔翻搅、按压。“揉汤圆要像哄娃娃睡觉,得耐心。”她掌心的纹路沾满糯米粉,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。 待面团细腻光滑,揪成小团裹进黑芝麻、猪油与白砂糖揉成的馅料。我笨拙地模仿,却总捏不出圆润,不是裂口就是鼓包。外婆笑着接过“残次品”,指尖翻飞间,一抹红曲粉点出吉祥,将缺憾化作圆满。

灶台腾起白雾,汤圆们排着队跳进锅里。它们起先沉在锅底,随着水温升高,渐渐浮上水面,在沸水中轻轻翻滚,宛如一群披着轻纱的舞者。外婆守在锅旁,用木勺轻轻推动,防止它们黏连,眼神里满是温柔与期待。当汤圆变得品莹剔透,撒上一把桂花,淋上一勺红糖浆, 甜香便在屋子里散开,勾得人直咽口水。

如今,速冻汤圆充斥货架,而家乡的手工汤圆依然固执地坚守着传统。白发苍苍的外婆仍每年亲手制作:“机器做的,哪有手揉的温度?”我终于懂得,这小小的汤圆里,包着的不仅是香甜的馅料,更是对传统的敬畏,对团圆的期盼,对乡情的眷恋。每一次揉捻,都是岁月的沉淀;每一粒汤圆,都是文化的传承。

暮色中,又一锅汤圆沸腾。氤氲热气里,仿佛看见时光长河中,无数个冬至日,同样的场景在这片土地上不断重演。糯米的软糯、馅料的香甜、人情的温暖,就这样代代相传,成为刻在宁波人骨子里的乡愁。愿这糯香缱绻的汤圆,永远温暖游子的心,让家乡的年俗在时光里,温柔地生长,绽放出永恒的光芒。

阁藏文脉守书香

游记作文,推荐

秋日午后,晴朗裹挾着凉意,斜阳如缕金丝,轻柔地为天一阁镀上一层朦胧金芒。天地间静得能听见时光流的声音,隔着古壄院口,着有者无的淡淡书香,像双温柔的手,轻轻物我心门、这门后,藏着千年书香传承的密码,引我探寻守护文化根脉的答案。

跨进西大门,范钦铜像静静端坐,神色平和,目光望向远方。眼前这位先贤,曾亲手收集万千册书籍,踏遍山河访书、不供票难护书,筑成全国最大私家藏书楼,默默传承守护书香千年。仰头望“东明草堂”,刚劲大字如历史的印章,木质房屋散发悠悠木香,裹挟着厚重历史气息,将我卷入书的世界。我触摸时光的纹理,懂得这书香守护,始于先辈对文化的执着打捞。

离开东明草堂,穿月洞门,宝书楼古朴身影撞入眼帘。两层木楼,上层通敞象征天,下层六间象征地,《周易》 智慧融于布局,让建筑成了书的宇宙。走进楼内,触摸粗大屋柱,冰冷触感牵出往昔:范钦对藏书楼严格管理,只许家族用、禁女子入,多少求学问津者被拒门外。紧闭大门守住书的天地,却也让文化瑰宝一度黯淡。我徘徊梁柱间,思索守护的边界:是死守规矩,还是让书香流动?走出宝书楼,天一池静卧眼前。池水挨着藏书楼,是园林点睛笔,也为防火而设。清水倒映蓝天白云,宁静闲适。这一池水年复一年,默默主护宝书楼,见过战火纷飞时人们护书的身影,也见证文化与时代的开放变迁。我伫立池边,看波纹轻晃,明白守护书香,需要像池水般,既有守护的坚守,也有顺应变化的智慧。

回望天一阁,万卷书册承载历史文化,也见证藏书楼从封闭到开放。书籍或许难永久留存,但人们向往文明的光,会永远守护这缕书香。就像我走过的每一步,从西大门溯源初心,在宝书楼思辨传承,于天一池悟守变智慧,最终懂得:守护书香,是守住文化根脉,也是以开放包容,让书香穿越时光,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。

招宝撷思

游记作文,推荐

晨雾像一层轻纱,将招宝山温柔笼罩。我立于山脚,抬眼望去,这座枕江面海的山峦,恰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,静静地伫立在时光长河之中,把千年往事娓娓道来。湿润的江风裹着咸腥气息,轻轻拂过脸颊,刹那间, 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动在这江风里交织缠绕,引人遐思。

踏上青石板路,沿着蜒小径向上攀登,首先闯入视野的是威远城遗址。那斑驳的城墙,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,爬满了岁月的痕迹。青砖上深浅不一的凹痕,是时光精心镌刻的印记,无声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。我伸手抚摸粗糙的墙体,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,恍惚间,耳边仿佛响起了当年将士们金戈铁马的呐喊,眼前浮现出他们奋勇杀敌、保家卫国的英勇画面。

登上城楼远眺,甬江宛如一条银带,蜿蜒着向东流去。对岸,现代建筑与古老城墙相互映衬,一边是繁华都市的喧囂,一边是历史遗迹的静谧,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与变迁,也为历史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而震撼。

穿过威远城,鳌柱塔便出现在眼前。塔身八角七层,飞檐翘角,在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,宛如一位身着华服的人,屹立在天地之间。沿着盘旋的楼梯向上攀登,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塔身在江风中微微震颤,仿佛它也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。登顶俯瞰,甬江与东海交汇,碧绿江水与深蓝海水泾渭分明,形成一道奇妙的分界线,仿佛是大自然用神奇的画笔勾勒出的杰作。

从鳌柱塔下来,顺着幽静的小径,我来到了宝陀寺。古寺红墙黛瓦,香烟袅袅升起,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。 寺院内古树参天,微风拂过,树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安抚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心灵。清幽的檀香沁人心脾,瞬间驱散了尘世的喧嚣,让人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。大殿前的香炉里,香火旺盛,信众们虔诚地跪拜祈福,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。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,点燃一炷香,闭上眼睛,将心中的愿望默默诉说,希望这份虔诚能被听见。

下山的路上,夜幕渐渐降临。回望招宝山,它已隐入夜色之中,唯有柱塔的灯光在夜空中闪烁,宛如一颗永恒的星辰。我知道,这座山承载着太多的故事,见证了太多的变迁。今日的邂逅,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感宴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它让我领略了历史的沧桑,感受了自然的魅力,也让我在这喧舞的世界中寻得了一片宁静之地,看到对未来的期许。

我和旖旎的济南

游记作文

老舍先生曾言:“上帝把春的艺术给了西湖,把夏的艺术给了瑞士,把秋和冬全给了济南。”我与济南,似乎命中注定是联系在一起。你的名字,件然心动;你的模样,速人芬芳。

济南最负盛名的,必然是夏雨荷和大明湖。当年,连皇上也为之沉醉。湖中尽是荷,泛舟荡漾,荷叶随风摇曳,清新弥漫全身:湖边尽是柳,午后漫步,柳枝独自起舞,轻柔拂过肩头。我彳亍着,仿佛自己穿上了那身龙袍,在大明湖的美中沦陷。我不需要浩荡的队伍用冗杂的礼节来护送,我只想一个人,静静地感受着湖畔的风,甜甜的风。

转过几个角,我们来到了舒庆春的故居, 他和济南,是互相成就的。古朴的四合院是他喜爱的清静,门口是树影斑驳,雅致地诉说着岁月的忧伤和迷人。置身于石板路上,我仿佛看见了老舍先生最爱的花,让这个笔下生花的老人在闲暇时刻有一份清静安详;我看见他在雪中独自向小山眺望,描绘出济南的冬天:我感受到他穿越时间和空问, 把镜头对准了那个奔波的祥子:我望见了他与猫嬉戏的点滴。每一块石,每一处景,每一堵墙,都能看见那位款款的、 深情的、渊博的学者描绘出他对世间的思考和感悟。那种典雅的文化之风,使我的呼吸仿佛也有了墨香和余热。

为大师的气质所折服后,我来到了曲水亭街,这个集中老济南所有文化特色的小巷。油旋的香味还是那样的沁人心脾,我的相机和味蕾早已无息被它叩开;泉水豆腐清香可口,甚至可以感受到澄澈的泉水在口腔流淌;就连道路两旁的商户们也在高楼林立、车水马龙的都市中,显得依旧是那么简单纯粹。金色的余晖温柔地笼罩着这古朴绵长的街道,在这幅画里,人们慢下来,带着济南人特有的享受与悠闲。抛去尔虞我诈,丢下势利媚俗,只是单纯地体味生活,这不正是济南吗?这不正是魂牵梦紫的济南文化吗?他们淡雅纯粹,用心去生活,享受着点点滴滴。在当下快节奏的发展中,我倒愿意学学济南人的慢。虽有些格格不入,却慢出了一种境界,慢出了一种韵味,慢出了一种独树一织的文化。

也许,文化不一定要镌刻在宝典中。也许,文化真的就在那一碗油旋和那一块石板中。

这年盛夏,于慢时光中,我爱上了旖旎的济南。

叩问千峰处

游记作文

晨光刺破薄雾时,华山五峰己在眼前舒展轮廓。灰青色岩壁似被巨斧劈开,裸露的肌理间蜿蜒着赭红脉络, 蒸腾的山岚为它笼上轻纱,恍若沉睡千年的巨龙即将苏醒。我握紧登山杖,叩响这场与山岳的对话。

穿过玉泉院,沿着蜿蜒的山道前行,不多时便到了金锁关。千钧巨石横亘如门,关隘背后,云海如浪翻涌,将北峰峰脊托成漂浮的岛屿。山松斜逸出崖壁,枝叶间凝结的晨露折射着微光,恰似撒落人间的星辰。两侧铁链密匝匝垂落,缀满的金锁在山风中碰撞出细碎声响,仿佛在诉说着游人的心愿与祝福。我指尖抚过冰凉的锁链,忽觉这些沉甸句的心愿,何尝不是生命赋予我们的重量?就像登山时背负的行囊,虽觉沉重,却让每一步都走得更稳。

转过险峻的擦耳崖,苍龙岭赫然横陈。这条百米长的山脊两侧,深渊如巨兽之口直插云霄,石阶近乎垂直地向上延伸,被游人磨得发亮的青石板泛着冷光。云雾忽而漫过脚踝,忽而又被劲风卷走,露出惊涛骇浪般的层峦。攀住铁索时,掌心沁出的汗水与冰凉的铁链交织,每挪动一步都似与心跳共振。当终于踏稳峰巅,回望来路,那些令人战栗的陡峭,此刻竟成了眼底蜿蜒的壮美。原来所谓成长,正是在直面恐惧时,将畏缩的瞬间淬炼成勇气的勋章。

行至南峰东侧,长空栈道悬在千仞绝壁。三块窄木横亘,铁索斜斜垂下,脚下云雾翻涌如沸,深不见底的沟壑里隐约传来山风的呜咽。试探着踩上木板的刹那,整个人仿佛被悬置在天地之间。崖壁上的苔藓沾着晨露,在指尖留下湿润的凉意,恍惚间竟与自然达成某种默契。当颤巍巍走完栈道,才惊觉那些曾以为无法逾越的险境,不过是心造的藩篱。

暮色漫上翠云宫飞檐时,我倚着斑驳的石栏远眺。夕阳将五峰染成琥珀色,云气在山谷间缓缓流淌,恍若流动的绸缎。檐角铜铃叮咚,与松涛声应和成曲。这座隐匿在群峰间的道观,青瓦覆着千年尘埃,梁柱间缠绕着岁月的褶皱。山风掠过鬓角,忽然懂得登山的意义:不是征服,而是在与自然的对话中,读懂生命的坚韧与辽阔。

暮色渐浓,我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。回望华山,五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,宛如一幅水墨画卷。唯有石阶上未干的汗渍,和岩壁间回荡的心跳,见证着这场与自我的较量。原来每一座险峰,都是成长路上的试金石,唯有怀描敬畏与勇气,方能在云雾散尽时,看见更辽阔的天地。

访村

游记作文,不推荐

泥泞,小塘,铜门,烛光。

车子开进来,从繁城来到山村。母亲说带我出游,原来是到她的故乡。

这段时问丽为焦虑,无数双眼睛盯着,无数人想踩着你上去。思考人生的次数变得多了,我有些迷惘,像洪流里的独木舟,难寻方向。

先到了麦塘。秋苗恣意生长,舒展纤纤身子。塘里是绿色的海洋,风来做客时千层波浪,草儿迎风舞动,羞涩的舞者向观众额首,风停散场。

母亲又拉着我上山。入夏,山野的植物野蛮生长,山野的动物吃得肥胖。山径两旁生着许多不知名的蕨类, 叶子弯弯,像仕女的鬓发。草长得刺到小腿,一簇簇绿锦延伸到山径深处,里边夹杂着些不经意的点缀,是斑斓的小野花。还有小灌木上的浆果,圆润剔透,万绿从中几点红,红得明亮新鲜,果香又沁人,再没有更可爱的了。

母案忽然道:世皆草木,偏有几抹红,点亮了–整个盛夏。

母亲话里有话,我细想。

待云霞涫了半边天,我恍然惊觉,己至黄昏。

大抵世间皆如此,有些事跑得飞快,如脱缰的马,想拉拉不住;有些平间在无形中就消逝了,泡沫幻影一般。 再回首,惊觉已至黄昏。

母亲携我下山,正碰了她小时候的邻居张婶。张婶热情地招呼我们吃了饭,鱼香肉丝、肉沫茄子、红烧带鱼、 油焖土豆饼,都是些家常菜。张婶屋子也朴素,最简单的生活用品,一大桌家人一同开饭,说说笑笑,还有隔壁家小孩嘴馋,张婶立刻抓了两条带鱼送去,其乐融融,这大抵是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我的心弦似乎在这片暖意中松弛下来,听村民用方言话家常,颇有情味。

其实人生无非就是些恬淡,在焦虑时放松一下,坚持做自己就好,无论是草木还是红花,无论是唠嗑的村民, 抑或山间一白兔。

我看到星辰满天,豁然。

情寄上林湖

游记作文

身为慈溪人,与上林湖的相逢却迟至去年盛夏。提笔欲书这方山水,方觉文字苍白,难以描幕它千年岁月沉淀的深邃与厚重。可心底那抹缱绻情思,又催促着我,将这一场邂逅细细诉说。

踏入上林湖彷佛被裹快进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。湖畔,乌篷船在阵阵涟漪中轻轻摇晃,“舟行碧波上,人在画中游”,随着小船缓缓前行,不觉已深入上林湖腹地。湖面波光粼粼,山风拂面,带着丝丝凉意。远处,一座座小岛如翡翠般点缀在浩淼碧波之上。俯身船舷,澄澈的湖水在阳光的映照下,泛起点点金光。浅滩边的砖窑,宛如盘踞的火龙,千年来,正是这熊熊容火,烧制出无数精美的越窑青瓷与秘色瓷器,传承之火,生生不息。

“九秋风露越窑开,夺得千峰翠色来”,陆龟蒙的诗句在耳畔回响。怀着崇敬之心,我走进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。漫步其间,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展品静静陈列,诉说着秘色瓷的前世今生与“秘色重光”的传奇。恍惚间,千百年前的场景在眼前浮现:匠人们围聚在窑场,专注地捏塑着瓷坏,将灵巧的双手化作神奇的画笔,勾勒出一个个灵动的形状。熊熊炉火中,一件件艾草色、如翠玉般的珍宝诞生。抚摸着那凹凸不平的龙窑,仿佛能触摸到远古的温度, 听见窑工们激昂的号子,看见汉唐月下,青瓷在瓯声中流转的悠悠韵致。

展馆里,现代青瓷匠人们的作品同样令人赞叹。《吉祥鸟双耳瓶》线条优美,寓意深远;《垂涎》中栩栩如生的杨梅,仿佛让人垂涎欲滴。这些作品是对前人手艺的传承,更是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,展现着文化的兼收并蓄、 传承创新,彰显着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。

回眸上林湖,碧波万顷,浩渺无垠。自千年前窑火在龙窑中燃起,它便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与骄傲。秘色瓷作为青瓷的巅峰之作,以其素淡、高雅、含蓄、贵的气质,令其他瓷器难以企及。一代代慈溪人,在越窑青瓷上,烧制出传承的青釉,雕琢出创新的华章,让上林湖的窑火永不熄灭,让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,在岁月长河中熠生辉。

古巷深处的改变

游记作文,不推荐

古巷深处,青砖白瓦间,袭一长裙,撑一把油纸伞,那是我对古镇最初的记忆。

记得幼时第一次去古镇,入眼即是小桥流水人家。沿着青石板路向前走,时不时有孩童跑我的身旁。不知何处响起拐杖敲击石板的声音,由远及近,逐渐清晰。一口古井旁,坐着几位老人,几支竹笛配上手中的二胡,自得其乐,美!再沿着古巷往深处走,那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木阁楼,里面挂着的,是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,常有孩童跟着老师或父母到此,寻一份书香。那一刻,橱窗里的书画,熠熠生辉。

我记忆中的古镇,是青砖白瓦,是古色古香,是古井旁的自得其乐,更是古巷深处的那回眸一笑。

……

犹记得上个夏天,我重回古镇想再次邂逅那片刻的如诗时光。

踏进古镇,我揉了揉眼睛,仿佛在梦中一般,仍是青砖白瓦,仍是那口古井,却全无往日的古色古香。门口的工作人员给我一本小册子,上面的“打卡手册”四字在此刻显得格外刺目。沿着青石板,道旁的石屋内已变成了一家家特产商店,一个个小贩正尽力招揽着游客。凭着记忆,我走到古楼前,只见一个扮相张的小丑正吹着气球分给嬉闹的孩子们。古楼门口,两个孩子正拿着气球宝剑相互打闹。越过人群,走进阁楼,一幅幅书画作品也如明珠蒙尘, 黯然失色。

快步走出,我惨淡地笑笑。“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,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,许多愁。” 1沿着古巷,我漫无目的地走,突然却闻一阵笛声,我内心空落落的一角似乎被填满。走到古巷深处,我忽然看到一群大约20岁的身穿汉服的姐姐,她们各自抱着乐器弹奏,古筝、琵琶……那一刻,甚是美。一曲终,我悄悄退出, 不想打扰这份宁静,心中的愁绪早已一扫而光。

是啊,我曾以为文化只是古镇本身。但当我们熟悉的名字一个个离去的时候,我们应该明白,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上。对于文化,我更应改变以前的想法。文化传承,我们更应身体力行。何为文化?能被我们传承下去的,才是文化。

这一刻,古镇变了,古巷深处变了,我,更是变了……